教师教学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医药学院听课磨课工作总结

    发表时间: 2025年08月31日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响应学校“打造高效课堂、强化教师能力”部署,医药学院以“聚焦核心课程、精准解决问题、推动整体提质”为目标,于2025 年 8 月 - 10 月统筹口腔医学技术、健康管理、康复治疗、药学四大教研室开展听课磨课工作。活动覆盖 4 个本科专业、18 门核心课程、34 名授课教师,完成68次听课验收任务,形成“听课 - 评议 - 整改 - 跟踪”闭环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磨课活动整体概况

    本次活动按照学校教务处的部署,由学院教学办组织、各教研室差异化执行,构建“全院统一规划、专业按需落地”格局

    (一)参与范围

    学院磨课工作覆盖 4 个本科专业34名教师,18 门核心课程,涵盖 2023 级、2024 级各专业本科班级包括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材料学》《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学》等 10 门,健康管理专业《健康

    图片1_20251027161543A756.png 

    信息管理》《健康心理学》2 门,康复治疗专业《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技术》等 4 门,药学专业《药理学》《药物化学》等 6 门,实现“专业 - 课程 - 教师”检查全覆盖。

    (二)实施模式与时间

    1.分层分类磨课:按教师资历,对高级职称及任教 1 年以上教师采用 “随堂听课 + 课后研讨”的方式进行,聚焦教学深度互动交流、课程思政等内容对新教师采用“单独磨课 + 专项指导”,夯实教学基础能力按课程类型,理论课关注“思政融入、互动设计”,实训课聚焦“实操规范、岗位适配”。

    2.时间安排:8 月制定听课磨课计划,9 月集中开展听课磨课验收(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病的修复治疗》等课程延至 11 月),10 月梳理问题进行总结整改。

    二、各教研室磨课实施详情

    (一)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对标产业需求,精准诊断优化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研室以“靶向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覆盖 5 名教师(陈荟颖、陈静璇、韩正华、李国瑞、欧明倩)、10 门课程,邀请学院赵文海副院长、吕振磊副院长参与指导,重点解决 “内容滞后产业、思政融入不足” 问题:

    1.课程整改重点

    1《口腔材料学》(陈荟颖):针对 “印模材料知识点不熟练、思政生硬”,要求教师参考同类院校案例补充临床应用实例,借鉴会计学院 “精准嵌入” 经验,将 “口腔材料安全规范”自然融入教学,避免思政内容直接堆砌课件。

    2)《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陈静璇、李国瑞):陈静璇理论课补充 3D 打印材料厚度参数、“口内扫描→数字化比色→3D 打印基底→CAM 切削瓷层 一体化流程,增设“数字化修复技术导论”模块李国瑞实训课引入“案例对比教学”,通过优秀 / 不合格牙体堆塑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开展小组互评,针对不同基础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或 “颜色不匹配案例调整”进阶任务。

    3)《口腔正畸学》《(牙合)学》(韩正华):实训课建立 “讲解 - 示范 - 指导 - 复盘”闭环,制定箭头卡环弯制量化标准(形态精度、弯制速度等)并纳入期末考核《(牙合)学》统一课件格式(正文宋体小四、标题黑体三号),用 “关节盘像‘垫片’错位引发不适”通俗比喻,结合“长期单侧咀嚼”生活案例,辅助理解抽象知识点,计划引入关节运动动画与 MRI 影像资料。

    4)《市场营销学》实训课(陈静璇):优化“任务布置 - 小组筹备 - 汇报点评”流程,将教师讲解占比压缩至 15%,在点评环节结合学生采购方案,自然融入“企业诚信经营”“国货品牌优势”思政元素,后续拟引入口腔材料展会设计、产品宣传等真实企业案例。

    5)《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病的修复治疗》(欧明倩):补充 “医者仁心”“多学科协作”精益求精 思政元素,引入 “优秀医生坚守治疗规范”临床案例,设计“平衡治疗效果与患者经济负担”课堂讨论内容,强化职业素养培育。

    2.特色举措

    计划 2025 年 11 月前与 2-3 家本地头部义齿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企业订单式实训”机制,组织学生参与烤瓷冠色彩调整、义齿采购方案设计等实际生产任务,由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评分邀请企业技师进校开展 “3D 打印金属基底后处理”“真空烤瓷炉操作”专题讲座,同步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修复体全流程生产。

    (二)健康管理教研室:聚焦“实操 + 思政”,强化岗位适配

    针对《健康信息管理》(谷兵兵)、《健康心理学》(曹卫洁)2 门课程开展 4 次磨课:

    1.《健康信息管理》:解决“医保系统实训分组混乱、思政缺失”问题,调整为“患者信息录入员、结算审核员”岗位角色分组,补充“医保数据安全服务民生”案例拆分密集知识点为“课堂实操 + 课后交叉练习”,学生实操正确率从 70% 提升至 92%以上

    2.《健康心理学》:曹卫洁教授课程互动性强,针对 “PPT 内容简洁、信息不足”,补充气质类型案例与评估工具实操截图“沙盘游戏治疗”环节增加不同来访者案例对比,引导学生深化“自我疗愈原理”理解,提升案例分析能力。

     

    图片2_20251027161701A757.png 

    图片3_20251027161806A759.png 

    图片4_20251027161853A762.png 

    图片5_20251027161919A764.png 

    (三)康复治疗教研室:紧扣临床导向,完善分层机制

    围绕本科评估要求,对 5 名教师、4 门课程开展 5 次磨课,重点突破“教学与临床脱节、新教师适应慢”问题:

    1.课程优化:《运动治疗技术》将教学目标从 “正常人群核心训练” 调整为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补充典型病例素材《物理因子治疗》创新“图片 + 视频 + 实操演示”三维教学法,计划引入低频电疗设备实操片段《专业英语》结合“护理院康复对话”场景,设计“模拟问诊 + 思政融入”环节。

    2.分层培养:对齐皓、徐宇天等新入职教师开展“一对一专项磨课”,组织资深教师分享“康复重难点突破经验”,1 个月内新教师教学评分提升 15 分对高级职称教师聚焦“思政融合”,如徐宇天《认知功能障碍评定》课程,挖掘 “康复师对老年患者的人文关怀”思政点。

    3.评估衔接:要求课程 PPT 前 2 页明确“重难点与目标”,设计 2-3 个互动环节,用“街舞、老年健身操类比核心训练” 降低认知门槛,贴合评估“教学通俗性”要求。

    图片6_20251027162200A767.png 

    图片7_20251027162236A768.png

    图片8_20251027162319A769.png 

    (四)药学教研室:立足跨组协作,推动全员提升

    覆盖 6 个课程组、22 人次教师,通过“跨组交叉验收”提升质量:

    1.课程联动:药理组与药物化学组互听互评,如《药理学》“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章节,结合药物结构优化教学逻辑天然药物化学组与文献检索组协作,在实训课融入“文献检索提取方法”,强化课程关联性。

    2.青年教师成长:黎雪《有机化学》增加“分子结构模型组装”互动,学生参与度从 60% 升至 85%马琴《医学伦理学》补充药企伦理案例,解决思政元素融入生硬问题。

    3.实验优化:针对设备操作不熟练,组织专项培训并制定《实验教学指南》,明确“课前演示 - 学生实操 - 课后总结”流程,实验事故率降至 0。

    三、活动特色亮点与成效

    (一)特色亮点

    1.精准化诊断:各教研室结合专业特点靶向破题,如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针对 “数字化技术滞后”补充 3D 打印内容,康复治疗教研室围绕 “临床脱节”调整教学目标,避免“泛泛而谈”。

    2.产教融合深化: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对接义齿企业,药学教研室联动药企,健康管理教研室链接医疗机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助力 “教学 - 产业 - 就业”衔接。

    3.评估导向明确:以本科评估“教学目标清晰度、内容通俗性”为标尺,如康复治疗教研室强调 “让外行听懂专业内容”,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统一课件标准,为评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阶段成效

    1.教师能力提升:54 名教师中 48 人教学评分提升(88.9%),曹卫洁、何水净等教师课程获评“优质课堂”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陈荟颖、李国瑞等青年教师明确短板,快速提升课程设计与授课能力。

    2.课程质量优化:学生对“课程实用性”“互动性” 满意度较磨课前提升 23%、18%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训课岗位适配度提升30%,药学实验课程事故率归零。

    3.教研氛围浓厚:各教研室形成“互帮互促”氛围,如健康管理教研室“课后即时研讨”、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集体案例打磨”,促进经验共享与团队协作。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思政元素融入深度不足:4 个专业均存在“思政表面化”问题,如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 3 门课程思政“零散提及”,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管理》初期无思政元素,尚未形成专业特色思政体系。

    2.教学细节待完善:课件设计方面,口腔医学技术《(牙合)学》、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曾存在“字体偏小、文字过载”互动形式方面,部分课程仍以“教师提问”为主,缺乏小组协作、实操展示等深度互动。

    3.机制协调有短板:部分教师因排课密集导致研讨仓促(如康复治疗教研室 2 次研讨收尾紧张)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未明确课程验收等级,且未系统收集学生反馈,问题诊断不够全面。

    4.专业个性问题: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部分整改措施缺乏时间节点(如欧明倩课程思政未制定分阶段计划)健康管理教研室实训与岗位需求衔接不足药学教研室学情分析针对性弱。

    五、未来工作计划

    (一)课程提质:打造 “优质核心课程体系”

    思政系统化:2025 年 11 月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挖掘各专业思政元素(口腔医学技术“工匠精神”“医疗安全”、药学 “用药安全”等),要求教案增设“思政目标”栏,12 月开展 “思政优质课评比”。

    细节标准化:10 月 15 日前统一课件标准(文字≤60%、每章 1 个案例 / 视频)制定“互动模板库”,理论课每 20 分钟 1 个互动,实训课增加成果展示环节(如口腔医学技术实训 “堆塑作品分享会”)。

    产业衔接深化: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 11 月完成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义齿生产实操康复治疗、药学教研室分别联动医院、药企,补充临床 / 行业最新案例。

    (二)教师培养:构建 “全周期成长体系”

    导师制落地:为新教师配备高级职称导师,签订《师徒协议》,每月 3 次听课指导,建立“成长档案”,考核优秀者优先获得培训机会(如口腔医学技术教师 “3D 打印修复技术培训”)。

    实践能力提升:康复治疗教师每学年 1 个月临床实践,药学教师参与药企实践,口腔医学技术教师 2025 年 11 月前完成“数字化比色系统操作认证”,确保对接行业技术。

    教研能力培训:每学期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学情分析工具”培训,设立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如“口腔实训岗位场景化教学研究”),推动磨课经验转化为教研成果。

    三)机制优化:推动磨课机制长效化

    常态化磨课:将磨课纳入年度考核,每学期 2 次全员磨课,建立“学院 - 教研室 - 课程组”三级督导制,确保落地见效。

    资源与时间保障:12 月前补充康复低频电疗设备、药学研发模拟设备、口腔医学技术数字化修复实训设备每月 5 日前统计排课,优先“无课时段”研讨,采用“线上 + 线下”结合确保参与率。

    反馈闭环完善:每学期中期检查通过问卷、访谈收集学生反馈,教师制定《整改方案》(如口腔医学技术教师需 10 月前完成课件优化),学院与教研室跟踪验收,对整改不到位者安排结对帮扶。

    六、总结

    本次磨课工作精准解决教学短板,推动教师能力与课程质量双提升。后续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思政融入与产教融合,推动磨课常态化,培养 “适配行业需求、具备职业素养”的医药人才 —— 尤其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打造 “懂传统工艺、会数字化技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助力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


浏览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