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年08月31日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响应学校“打造高效课堂、强化教师能力”部署,医药学院以“聚焦核心课程、精准解决问题、推动整体提质”为目标,于2025 年 8 月 - 10 月统筹口腔医学技术、健康管理、康复治疗、药学四大教研室开展听课磨课工作。活动覆盖 4 个本科专业、18 门核心课程、34 名授课教师,完成68次听课验收任务,形成“听课 - 评议 - 整改 - 跟踪”闭环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磨课活动的整体概况
本次活动按照学校教务处的部署,由学院教学办组织、各教研室差异化执行,构建“全院统一规划、专业按需落地”格局。
(一)参与范围
学院磨课工作覆盖 4 个本科专业,34名教师,18 门核心课程,涵盖 2023 级、2024 级各专业本科班级;包括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材料学》《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学》等 10 门,健康管理专业《健康
信息管理》《健康心理学》2 门,康复治疗专业《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技术》等 4 门,药学专业《药理学》《药物化学》等 6 门,实现“专业 - 课程 - 教师”检查全覆盖。
(二)实施模式与时间
1.分层分类磨课:按教师资历,对高级职称及任教 1 年以上教师采用 “随堂听课 + 课后研讨”的方式进行,聚焦教学深度、互动交流、课程思政等内容;对新教师采用“单独磨课 + 专项指导”,夯实教学基础能力;按课程类型,理论课关注“思政融入、互动设计”,实训课聚焦“实操规范、岗位适配”。
2.时间安排:8 月份制定听课磨课计划,9 月集中开展听课磨课验收(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病的修复治疗》等课程延至 11 月),10 月梳理问题,进行总结整改。
二、各教研室磨课实施详情
(一)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对标产业需求,精准诊断优化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研室以“靶向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覆盖 5 名教师(陈荟颖、陈静璇、韩正华、李国瑞、欧明倩)、10 门课程,邀请学院赵文海副院长、吕振磊副院长参与指导,重点解决 “内容滞后产业、思政融入不足” 问题:
1.课程整改重点
(1)《口腔材料学》(陈荟颖):针对 “印模材料知识点不熟练、思政生硬”,要求教师参考同类院校案例补充临床应用实例,借鉴会计学院 “精准嵌入” 经验,将 “口腔材料安全规范”自然融入教学,避免思政内容直接堆砌课件。
(2)《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陈静璇、李国瑞):陈静璇理论课补充 3D 打印材料厚度参数、“口内扫描→数字化比色→3D 打印基底→CAM 切削瓷层 一体化流程,增设“数字化修复技术导论”模块;李国瑞实训课引入“案例对比教学”,通过优秀 / 不合格牙体堆塑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开展小组互评,针对不同基础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或 “颜色不匹配案例调整”进阶任务。
(3)《口腔正畸学》《(牙合)学》(韩正华):实训课建立 “讲解 - 示范 - 指导 - 复盘”闭环,制定箭头卡环弯制量化标准(形态精度、弯制速度等)并纳入期末考核;《(牙合)学》统一课件格式(正文宋体小四、标题黑体三号),用 “关节盘像‘垫片’错位引发不适”通俗比喻,结合“长期单侧咀嚼”生活案例,辅助理解抽象知识点,计划引入关节运动动画与 MRI 影像资料。
(4)《市场营销学》实训课(陈静璇):优化“任务布置 - 小组筹备 - 汇报点评”流程,将教师讲解占比压缩至 15%,在点评环节结合学生采购方案,自然融入“企业诚信经营”“国货品牌优势”思政元素,后续拟引入口腔材料展会设计、产品宣传等真实企业案例。
(5)《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病的修复治疗》(欧明倩):补充 “医者仁心”“多学科协作”“精益求精”等 思政元素,引入 “优秀医生坚守治疗规范”临床案例,设计“平衡治疗效果与患者经济负担”课堂讨论内容,强化职业素养培育。
2.特色举措
计划 2025 年 11 月前与 2-3 家本地头部义齿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企业订单式实训”机制,组织学生参与烤瓷冠色彩调整、义齿采购方案设计等实际生产任务,由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评分;邀请企业技师进校开展 “3D 打印金属基底后处理”“真空烤瓷炉操作”专题讲座,同步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修复体全流程生产。
(二)健康管理教研室:聚焦“实操 + 思政”,强化岗位适配
针对《健康信息管理》(谷兵兵)、《健康心理学》(曹卫洁)2 门课程开展 4 次磨课:
1.《健康信息管理》:解决“医保系统实训分组混乱、思政缺失”等问题,调整为“患者信息录入员、结算审核员”岗位角色分组,补充“医保数据安全服务民生”案例;拆分密集知识点为“课堂实操 + 课后交叉练习”,学生实操正确率从 70% 提升至 92%以上。
2.《健康心理学》:曹卫洁教授课程互动性强,针对 “PPT 内容简洁、信息不足”,补充气质类型案例与评估工具实操截图;“沙盘游戏治疗”环节增加不同来访者案例对比,引导学生深化“自我疗愈原理”理解,提升案例分析能力。
(三)康复治疗教研室:紧扣临床导向,完善分层机制
围绕本科评估要求,对 5 名教师、4 门课程开展 5 次磨课,重点突破“教学与临床脱节、新教师适应慢”等问题:
1.课程优化:《运动治疗技术》将教学目标从 “正常人群核心训练” 调整为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补充典型病例素材;《物理因子治疗》创新“图片 + 视频 + 实操演示”三维教学法,计划引入低频电疗设备实操片段;《专业英语》结合“护理院康复对话”场景,设计“模拟问诊 + 思政融入”环节。
2.分层培养:对齐皓、徐宇天等新入职教师则开展“一对一专项磨课”,组织资深教师分享“康复重难点突破经验”,1 个月内新教师教学评分提升 15 分;对高级职称教师聚焦“思政融合”,如徐宇天《认知功能障碍评定》课程,挖掘 “康复师对老年患者的人文关怀”思政点。
3.评估衔接:要求课程 PPT 前 2 页明确“重难点与目标”,设计 2-3 个互动环节,用“街舞、老年健身操类比核心训练” 降低认知门槛,贴合评估“教学通俗性”要求。

(四)药学教研室:立足跨组协作,推动全员提升
覆盖 6 个课程组、22 人次教师,通过“跨组交叉验收”提升质量:
1.课程联动:药理组与药物化学组互听互评,如《药理学》“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章节,结合药物结构优化教学逻辑;天然药物化学组与文献检索组协作,在实训课融入“文献检索提取方法”,强化课程关联性。
2.青年教师成长:黎雪《有机化学》增加“分子结构模型组装”互动,学生参与度从 60% 升至 85%;马琴《医学伦理学》补充药企伦理案例,解决思政元素融入生硬问题。
3.实验优化:针对设备操作不熟练,组织专项培训并制定《实验教学指南》,明确“课前演示 - 学生实操 - 课后总结”流程,实验事故率降至 0。
三、活动特色亮点与成效
(一)特色亮点
1.精准化诊断:各教研室结合专业特点靶向破题,如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针对 “数字化技术滞后”补充 3D 打印内容,康复治疗教研室围绕 “临床脱节”调整教学目标,避免“泛泛而谈”。
2.产教融合深化: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对接义齿企业,药学教研室联动药企,健康管理教研室链接医疗机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助力 “教学 - 产业 - 就业”衔接。
3.评估导向明确:以本科评估“教学目标清晰度、内容通俗性”为标尺,如康复治疗教研室强调 “让外行听懂专业内容”,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统一课件标准,为评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阶段成效
1.教师能力提升:54 名教师中 48 人教学评分提升(88.9%),曹卫洁、何水净等教师课程获评“优质课堂”;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陈荟颖、李国瑞等青年教师明确短板,快速提升课程设计与授课能力。
2.课程质量优化:学生对“课程实用性”“互动性” 满意度较磨课前提升 23%、18%;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训课岗位适配度提升30%,药学实验课程事故率归零。
3.教研氛围浓厚:各教研室形成“互帮互促”氛围,如健康管理教研室“课后即时研讨”、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集体案例打磨”,促进经验共享与团队协作。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思政元素融入深度不足:4 个专业均存在“思政表面化”问题,如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 3 门课程思政“零散提及”,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管理》初期无思政元素,尚未形成专业特色思政体系。
2.教学细节待完善:课件设计方面,口腔医学技术《(牙合)学》、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曾存在“字体偏小、文字过载”;互动形式方面,部分课程仍以“教师提问”为主,缺乏小组协作、实操展示等深度互动。
3.机制协调有短板:部分教师因排课密集导致研讨仓促(如康复治疗教研室 2 次研讨收尾紧张);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未明确课程验收等级,且未系统收集学生反馈,问题诊断不够全面。
4.专业个性问题: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部分整改措施缺乏时间节点(如欧明倩课程思政未制定分阶段计划);健康管理教研室实训与岗位需求衔接不足;药学教研室学情分析针对性较弱。
五、未来工作计划
(一)课程提质:打造 “优质核心课程体系”
思政系统化:2025 年 11 月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挖掘各专业思政元素(口腔医学技术“工匠精神”“医疗安全”、药学 “用药安全”等),要求教案增设“思政目标”栏,12 月开展 “思政优质课评比”。
细节标准化:10 月 15 日前统一课件标准(文字≤60%、每章 1 个案例 / 视频);制定“互动模板库”,理论课每 20 分钟 1 个互动,实训课增加成果展示环节(如口腔医学技术实训 “堆塑作品分享会”)。
产业衔接深化: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 11 月完成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义齿生产实操;康复治疗、药学教研室分别联动医院、药企,补充临床 / 行业最新案例。
(二)教师培养:构建 “全周期成长体系”
导师制落地:为新教师配备高级职称导师,签订《师徒协议》,每月 3 次听课指导,建立“成长档案”,考核优秀者优先获得培训机会(如口腔医学技术教师 “3D 打印修复技术培训”)。
实践能力提升:康复治疗教师每学年 1 个月临床实践,药学教师参与药企实践,口腔医学技术教师 2025 年 11 月前完成“数字化比色系统操作认证”,确保对接行业技术。
教研能力培训:每学期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学情分析工具”培训,设立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如“口腔实训岗位场景化教学研究”),推动磨课经验转化为教研成果。
(三)机制优化:推动磨课机制长效化
常态化磨课:将磨课纳入年度考核,每学期 2 次全员磨课,建立“学院 - 教研室 - 课程组”三级督导制,确保落地见效。
资源与时间保障:12 月前补充康复低频电疗设备、药学研发模拟设备、口腔医学技术数字化修复实训设备;每月 5 日前统计排课,优先“无课时段”研讨,采用“线上 + 线下”结合确保参与率。
反馈闭环完善:每学期中期检查通过问卷、访谈收集学生反馈,教师制定《整改方案》(如口腔医学技术教师需 10 月前完成课件优化),学院与教研室跟踪验收,对整改不到位者安排结对帮扶。
六、总结
本次磨课工作精准解决教学短板,推动教师能力与课程质量双提升。后续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思政融入与产教融合,推动磨课常态化,培养 “适配行业需求、具备职业素养”的医药人才 —— 尤其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打造 “懂传统工艺、会数字化技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助力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
浏览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