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 互联网+新医科《物理治疗学》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

    1. 本项目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意义

    1.1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在物理治疗学领域,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来提升技能。然而,资源限制、实践操作风险高、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示,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包括虚拟病人模拟、医疗培训软件等,这些技术的成熟应用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

    1.2研究意义:

    (1) 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模拟的临床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减少对真实患者操作的风险,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培养:项目推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手段多样化: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共享,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5) 教学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收集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

    2.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问题、具体实施计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预期成果

    2.1主要内容:

    (1) 制定教学大纲,包括目标明确、内容规划、课时分配等。

    (2) 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如原理解析、操作模拟、病例分析等。

    (3) 建设教学案例库,包括案例收集、多媒体整合、案例更新。

    (4) 搭建虚拟仿真实验操作平台,包括技术选型、环境模拟、操作训练。

    (5) 上网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处理、资源上传、在线互动。

    (6) 实施教学改革实践,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效果评估、持续改进。

    2.2拟解决的问题:

    (1) 虚拟仿真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技术平台的稳定性与扩展性。

    (3) 实践技能与临床实践的对接。

    (4)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与共享机制。

    (5) 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

    2.3具体实施计划:

    2024年11月:项目申报,包括项目启动会议、团队组建与分工、需求调研与分析、制定详细计划。

    2024年12月-2026年6月:资源开发与建设阶段。

    2026年7月-2027年3月:教学应用与反馈阶段。

    2027年4月-2027年11月:项目总结与推广阶段。

    2.4可行性分析:

    (1) 技术可行性:虚拟仿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资源库的高效运行和维护提供了支持。

    (2) 内容可行性:《物理治疗学》课程内容适合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模拟真实的物理治疗场景。

    (3) 教学可行性: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4) 经济可行性: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重复使用,降低教学成本。

    2.5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2.5.1研究方法:

    (1) 跨学科团队合作:本项目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项目团队由教育技术专家、物理治疗学专家、软件开发人员等组成,确保项目从技术实现到教学应用的全方位覆盖。团队成员将共同参与项目规划、资源开发、平台建设、教学实践和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

    (2) 需求驱动的内容开发:项目将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师生对《物理治疗学》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内容设计和资源开发,确保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 迭代开发与测试:采用敏捷开发模式,进行迭代开发和测试。在每个开发阶段结束后,进行初步测试和反馈收集,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后续的开发工作,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4)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项目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2.5.2创新之处

    (1)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无风险的模拟临床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安全性。

    (2) 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将物理治疗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加深学生对治疗原理的理解,提升临床应用能力。

    (3) 跨学科知识融合:推动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通过虚拟仿真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供综合解决问题的平台。

    (4) 教学资源共享与多样化: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并通过多媒体互动课件丰富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

    (5) 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收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与教育发展同步。

    (6) 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平台设计考虑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便于未来根据技术发展和教学需求更新功能和资源,保持平台的长期竞争力。

    2.6预期成果:

    (1) 建立《物理治疗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视频库、课件、测试题和病例数据库。

    (2) 开展虚拟仿真混合式、PBL、案例式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发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论文1篇。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3.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成果:

    [1] 康复医学》,校级精品课,排名第一;

    [2] 校级健康管理与康养服务专业群建设立项,校级专业群,排名第二;

    [3] 人体运动学-肩复合体、肘关节前臂复合体》,音像出版出版号ISBN 978-7-7986-6493-5排名第二;

    参加者成果汇总:

    [1] 《健康管理与康养服务专业群》,校级专业群建设立项,项目成员2排名第一;

    [2] 新医科背景下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改革》,论文,普刊,项目成员2排名第一;

    [3]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深化改革以《中药调剂技术》为例》论文,海南省社科联“2023年社团活动月项目新时代新征程新海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发展论坛暨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2023年学术年会二等奖项目成员2排名第一;

    [4] 《小儿推拿学-小儿中医生理病理特点及推拿治疗》微课成果,2024年校级教师教育教学数字化评比一等奖,项目成员3排名第一;

    [5] 《小儿感冒推拿治疗》,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成员3排名第一;

     

    3.2主要参考文献

    [1]张敏,文福安,刘俊波.高质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内涵和特征.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2, 39 (03): 1-4.

    [2]Cant R, Cooper S, Sussex R, Bogossian F. What’s in a Name? Clarifying the Nomenclature of Virtual Simulation. 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 2019, 27, 26–30.

    [3]Cook DA, Erwin PJ, Triola MM. Computerized virtual patients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cademic Medicine. 2010, 85(10):1589-602.

    [4]Foronda CL, Bauman EB. Strategies to Incorporate Virtual Simulation in Nurse Education. 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 2014, 10(8), 412–418.

    [5]Foronda CL, Fernandez-Burgos M, Nadeau C, Kelley CN, Henry MN. Virtual Simul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Spanning 1996 to 2018.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 2020, 15(1):46-54.

    [6]Yun JA, Kang IS.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based debriefing strategy for 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using virtual simulations in practical nurs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rse Education Practice. 2024, 30(81): 104170.

    [7]Kononowicz AA, Woodham LA, Edelbring S, Stathakarou N, Davies D, Saxena N, Tudor Car L, Carlstedt-Duke J, Car J, Zary N. Virtual Patient Simulations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y the Digi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9, 21(7): e14676.

    [8]Kyaw BM, Saxena N, Posadzki P, Vseteckova J, Nikolaou CK, George PP, Divakar U, Masiello I, Kononowicz AA, Zary N, Tudor Car L. Virtual Reality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y the Digi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9, 21(1): e12959.

    [9]陈千红,陈晓艳,王丽岩,.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学生非技术技能教育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05):33-36.

    [10]谢秋蓉,罗佳,江征.基于闽台合作的物理治疗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4,(11):60-62.

    [11]Shema S R, Brozgol M, Dorfman M, et al. Clinical experience using a 5-week treadmill training program with virtual reality to enhance gait in an ambulatory physical therapy service[J]. Physical therapy, 2014, 94(9): 1319-1326.

    [12]张芳芳.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23.

    [13]孙小蒙,刘佳.虚拟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23,24(08):97-100.

    [14]王莎莎,金凤,梁贞文,.“教与学互动中的康复物理治疗课程思政建设[J].继续医学教育,2024,38(06):130-133.

    [15]朱兰,郭川,黄思思,.案例学习法结合Seminar在物理治疗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03):368-372.

    [16]阮晨东,江征,苟艳芸,.“四进课堂骨科疾病物理治疗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23,(09):92-95.

    [17]马维齐.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物理治疗技术实训教学探讨[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究(第二辑).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2:2.

    [18]章琪,傅青兰,李海舟.高职康复专业作业治疗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6):56-58.

    [19]吴丹丽,李鑫,范萌,.微信联合PBL教学模式在物理治疗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10):87-88.

    [20]张迎春,肖建英.高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5):180-182.

    [21]毛永文,闵喜瑞,阙晓宇.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融合研究——电力机车总体及走行部检查课程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5):55-59.

    [22]刘燕,苏迪,徐霞,.药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OL].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6[2024-11-19].

    [23]马玲,黄健,杨淑丽,.模块化教学结合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高职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的实施[J].科技风,2024,(28):122-124.

    [24]魏巍,韩鸿华,刘威.职业安全类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校企协同开发路径研究与实践[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4,18(03):51-56.

    [25]毛翠,姚水洪,甘椿椿,.智慧康养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24,21(09):1059-1065.



    *说明:

    1.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表格第一行项目序号无需填写。

    2.课题名称要与《申请书》一致,一般不加副标题。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作者排序、是否核心期刊等,不得填写作者姓名、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时间或期刊等。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承担的各类项目等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分开填写,合作者注明作者排序。成果名称、成果形式等须与《申请书》一致。申请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

    3.本表须用A3纸双面印制,控制在4个A4版面为宜。请用合适的字体字号和行距排版。

     


浏览量: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