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创新医教协同育人:医药学院《物理治疗学》课程 教学检查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发表时间: 2025年06月21日


    为确保《物理治疗学》院校合作课程高质量结课,医药学院近日组织驻点教师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通过课堂观摩、学生访谈和实操抽检,全面评估144学时实训教学成效,为结课考核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此举不仅展现了康复治疗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教学临床化”的职业创新特色,还深度契合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策略

    01_20250621133738A609.png

    图为:驻点老师观摩企业教师授课情况

    本次检查聚焦《物理治疗学》课程在合作医院-海南省老年病医院的实施情况,采用“课堂+临床”融合模式,学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完成17项实训项目,包括关节活动技术、偏瘫转移技术和悬吊训练等,剩余实训考核项目将于结课前按计划完成。课程采用“分班分组”教学(每班3组,每组12-13人),累计开展33次床旁临床实操教学,通过“卒中偏瘫治疗”“颈椎病康复”等真实病例实践,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描述至少3种疾病的物理治疗流程,基本掌握关键技术操作和设备使用方法,展现了医教合作模式的实践成效。

    然而,检查也发现学生在操作手法规范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有提升的空间。针对此问题,驻点教师与企业带教老师深入沟通,确认考核实施方案,并制定优化措施:企业导师将强化学生薄弱环节指导,聚焦考核要点;校内开放实训室,供学生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课余练习,确保结课实操考核顺利通过。

    02_20250621133749A610.png03_20250621133810A611.png

    图为企业带教老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指导

    本门课程实训内容在合作医院开展,让学生在真实临床场景中学习,构建“课程共建-轮岗实训-能力认证”模式,医院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与案例库建设,形成覆盖临床评估、方案制定、治疗实施的全流程教学模块。

    此次阶段性检查在总结前期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有效梳理了今后需要改进的临床教学内容。学院将以“以检促教、以考促学”为原则,持续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化认证体系,共建“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将临床操作规范、病例分析模板等核心要素融入课程教学标准,完善“临床案例进教案、治疗项目进课堂、岗位标准进考核”的三进模式,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部核心专业课融入临床岗位能力认证体系。

    下一步医药学院将持续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定期举办联合教学研讨会,聚焦临床新技术与典型病例分析,开展专题培训。同时,通过引入行业协会认证标准,动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始终与临床岗位需求高度契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临床化、能力培养岗位化”的育人目标。




    撰稿:刘   妍                  

    图片:张雨濛                

    初审:吕振磊  赵文海

    终审:赵宏林               




浏览量: 105